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地理学部党委精心组织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两个课堂建设,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专业实践,着力培育青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期“探索地学奥秘 寻访红色足迹”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宜良,开展为期6天的调研考察。深入5个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乡镇及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访谈、与当地150余户农户交流,详细调查研究宜良县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农旅融合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感受乡村的发展,了解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与成效,用青春的生机与活力在思政实践大课堂中学真知、悟真谛、受教育、长才干。7月15日,圆满完成了在宜良县为期6天的思政实践课程。
图 | 实践团出发前合影
第一篇章:红色研学
缅怀先烈承意志 不忘初心跟党走
6天时间里,实践团紧扣“探索地学奥秘,寻访红色足迹”的主题开展了红色研学旅行。独特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宜良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承载了宜良独特的红色文化。实践团先后走访宜良火车站、宜良县人民烈士纪念碑、钱穆著书纪念馆、马街党史纪念馆、李士娘地下交通联络站、狗街镇烈士纪念陵园和宜路陆游击大队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溯红色革命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辈,对党的辉煌历史和伟大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 | 实践团在宜良红色教育基地合影
走过宜良火车站斑驳的轨道,实践团师生看到了沉淀百年的历史故事和先辈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站在宜良人民烈士纪念碑和狗街镇烈士纪念陵园,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钱穆著书纪念馆,对钱穆先生“物质极简,精神至盈”的大师精神肃然起敬;来到马街党史纪念馆,感悟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和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于李士娘地下交通联络站和宜路陆游击大队纪念馆,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图 | 实践团走进宜良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红色研学让实践团师生备受鼓舞,以史为鉴、明辨善思,对宜良县红色研学的“资源整合性、融入时代性、坚持地域性和活动丰富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收获颇丰。作为云师地理学子,应结合此次红色研学经历,努力挖掘宜良地域文化内涵,进行资源开发与整合,设计关于宜良县的红色研学课程,讲好宜良红色故事,构筑宜良红色精神,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和发扬时代精神。同时,重视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将知识学习、研学实践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图 | 实践团成员分享交流会
第二篇章:旅游发展
绿色青山入画卷,旅游发展促新篇
此次实践团走进宜良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旅游地,在游中学习,学中感受,感中思考。通过调研,同学们对宜良县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在此过程中积极思考宜良县多业态融合背景下如何促进旅游业新“效”迭出。
图 | 实践团深入宜良旅游景点调研学习
“苗旅融合,花开宜良”的“为君开”三角梅基地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产兴旅;以“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七彩梦乡·魅力两湾”,依托创意改造传统农业,科技赋能旅游业,助力乡村旅游;正所谓“地上看石林,地下看九乡”,宜良县九乡的“溶洞博物馆”——九乡溶洞风景奇特,体验项目齐全,在延长产业链的基础上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麦地冲村,以农兴旅,以旅助农,发挥区位优势,借力资源禀赋,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间,成为生态立村、旅游活村的范例;天生桥,利用当地山水资源,开发系列乡村旅游项目,让“青山绿水入画卷,美丽乡村展新颜”得到生动展示;“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具有百年历史的滇越铁路,在宜良县后期工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期旅游助力米轨遗址“活态化”。
图 | 实践团成员所调研的宜良县旅游景点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将思政课堂置于基层和乡村,让理论学习的所思所悟反哺基层一线,用眼睛去观察,用脚步去丈量,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方面,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提升。宜良县地理位置优越、宜居宜人,山川秀美,当地通过借助其区位优势,可以“兴产业、助研学与拓空间”的形式深挖地方特色,拓展旅游产业链条,立足自身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第三篇章:乡村振兴
承乡村产业之基,展农旅融合之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伟大战略。实践团深入宜良县麦地冲、天生桥和两湾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在田间地头、村口村中对农民进行深入访谈,参观了紫郦茶庄园、川达绿山葵、茂湾水产等产业基地。实践团师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在对当地人文风貌、特色产业、文明乡风的实践中感悟乡村的变化,共同探讨了乡村振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图 | 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宜良乡村基地调研学习
“两湾”依托河湾、马蹄湾片区内四面环山,河流环绕的特点打造七彩稻田,站在观景台上,稻田图案栩栩如生,其中贯穿耿家营乡全境的马蹄河,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河谷风光秀丽,以旅促农的观光农业也实现了增产增收和旅游观光的双重效益,真正体现了“美丽乡村”。
图 | 马蹄湾彩色水稻田
麦地冲村秉持“农旅融合”的发展理念,在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的带领下,村民学习科学种植作物以及彩色稻田,将乡村特色和农村产业相结合,促进乡村振兴,在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乡村人才逐步返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图 | 麦地冲房屋样板间
天生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动员村民及村小组以资金、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收入留下部分发展资金,其余集体分红,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自愿参与到项目中,实现了务工不离家、致富不离村。
图 | 天生桥村一角
同时,各企业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紫郦茶庄园,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的发展模式,农户流转土地获得分红,在茶庄园打工获得收入;茂湾水产养殖基地,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带动周边400多户农户共谋发展,为实现云渔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担当。
图 | 茂湾水产养殖基地
图 | 实践团与宜良县相关部门领导召开调研座谈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才能够当好领头雁,带领村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的共同推动下,我们相信乡村振兴终会在宜良县万亩田地中绽放出绚丽多彩之花,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此期“大思政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堂主动融入宜良县乡村振兴战略,寻访红色文化足迹,始终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师生头脑,高擎理论学习旗帜,立昂扬斗志锐意进取。下一步,地理学部将继续指导实践团深化学习成果,将其转化为奋勇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切实服务宜良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在时代的考验和挑战中书写绚丽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 |实践团与宜良县相关部门领导合影
(地理学部 供稿)